Joy Wu | Portfolio

2000, Born in Taichung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_




tel: 0978619653
mail: joywu333@gmail.com


Who Am I ?


Who Am I ?


我的名字叫做吳喬茵,
畢業於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
是個容易因為一束光、一張椅子,
或一面牆的質感而停下腳步的人,
習慣用空間的尺度觀察世界,
也習慣用自己的方式記下那些使我停留的角落。

對我來說,設計不只是解決問題,
更是一種訓練自己感知生活細節的方式。

I graduated from a program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I'm someone who often pauses for a beam of light, a chair, or the texture of a wall—someone who sees the world through spatial scales and records every corner that makes me stop and look.
To me, design is not only about solving problems, but also a training in sensitivity to the nuances of daily life.
I look forward to gaining hands-on experience in the workplace—from material selection and construction, to the refinement of drawings—progressively getting closer to the moment when design becomes reality.


我的名字叫做吳喬茵,
畢業於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
是個容易因為一束光、一張椅子,
或一面牆的質感而停下腳步的人,
習慣用空間的尺度觀察世界,
也習慣用自己的方式記下那些使我停留的角落。

對我來說,設計不只是解決問題,
更是一種訓練自己感知生活細節的方式。

I graduated from a program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I'm someone who often pauses for a beam of light, a chair, or the texture of a wall—someone who sees the world through spatial scales and records every corner that makes me stop and look.
To me, design is not only about solving problems, but also a training in sensitivity to the nuances of daily life.
I look forward to gaining hands-on experience in the workplace—from material selection and construction, to the refinement of drawings—progressively getting closer to the moment when design becomes reality.

Joy Wu
2000, Born in Taichung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_

tel: 0978619653
mail: joywu333@gmail.com

Joy Wu
2000, Born in Taichung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_

tel: 0978619653
mail: joywu333@gmail.com

Joy Wu
2000, Born in Taichung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_

tel: 0978619653
mail: joywu333@gmail.com


Joy Wu
2000, Born in Taichung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_

tel: 0978619653
mail: joywu333@gmail.com

Joy Wu
2000, Born in Taichung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_

tel: 0978619653
mail: joywu333@gmail.com

Joy Wu
2000, Born in Taichung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_

tel: 0978619653
mail: joywu333@gmail.com

Joy Wu
2000, Born in Taichung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_

tel: 0978619653
mail: joywu333@gmail.com


Joy Wu
2000, Born in Taichung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_

tel: 0978619653
mail: joywu333@gmail.com

學歷

Education

.東海大學 資訊工程學系

.逢甲大學 建築學士學位學程

經驗

Experience

工作

.洪嘉信建築師事務所 - 設計助理

.心圓室內設計 - 設計助理

.創藝共享空間 - 美編平面設計人員

.翁國修建築師事務所 - 設計助理


學業

.畢業設計新世代獎學金-第二名

.中彰投區域轉運站跨域設計競賽-第一名

.桃園鐵路騰空廊道都市願景競圖-第一名

.2045 島國之南未來概念宅競圖-優選

軟體

Skills

.Rhino 7-

.Sketchup-

數位建築模型製作

量體與元件應用


.Adobe Illustrator-

.Adobe Photoshop-

.Adobe InDesign-

建築渲染後製作業

評圖&競圖海報設計與編排


.Lumion-

.Enscape-

建築模型渲染

模型整合


.Autocad-

建築設計與敷地設計


其他-

.ChatGPT

.Midjourney

.Stable Diffusion

.Powerpoint

.Canva

.Procreate

相關興趣

Interests

.手繪&電繪

.logo設計

.藝術&建築相關展覽之欣賞

.音樂欣賞等

聯絡方式

Contct

吳喬茵

Chiao-Yin, Wu

2000, taichung

tel : 0978619653

mail : joywu333@gmail.com

line ID : joywu891220



_
Thesis Design
畢業設計

提案1

《 沉墓: 一場無聲的告別 》 土資場上的窯廠增建計畫


過去的窯業,不夜城的歷史讓我知道,持續的生產和利用能夠造就一個繁榮的社會,在千年的尺度裡,他可能只是一個瞬間的存在,卻足以證明人類與土地之

間深厚的關係。千年之後,當人們再度踏入這片土地,煙囪仍然佇立,地景依舊沉降與堆疊,到時,它將不只是一座建築,但它又是什麼呢?土地被擾動、篩

選、燒結,最後化為碑石,甚至灰燼,沉入地景下的某處。


我想,這或許是一場無聲的告別,在破壞和重生的迴圈裡,成為一場紀念性的宣告,又或是一座遺址的預演。

當最後一把塵土落下,大地是否已經完成了自己的碑文?

提案1
提案1
提案1
提案1
提案1
提案1
提案1
提案1






_
Design Projects During Working
就業期間作品



01 /商業空間_拉麵店設計

建築外觀設計提案 圖面繪製協助 3D建模 環擬渲染 圖像後製處理

提案2
提案2



02 /托嬰中心

建築外觀設計提案 環境模擬 渲染 後製



03 /旅館設計

建築外觀設計提案 環境模擬 渲染 後製

04 /廠房辦公室&大廳設計案


平面配置協助提案 室內設計提案 室內建模 空間渲染

05 /住宅新建工程


室內設計提案 施工圖面繪製 材質建議 3D建模 渲染

06 /學生出租套房


平面配置協助提案 入口設計提案 圖面繪製協助

07 /補習班讀書中心


平面配置協助提案 主視覺設計提案 3D建模 渲染

08 /企業辦公室室內設計


室內設計提案 材質建議 建模 渲染

09 /住宅新建工程


建築外觀設計提案 材質建議 3D建模 渲染

10 /住宅新建工程


建築外觀設計提案 材質建議 環境模擬&渲染


_

Design Projects During Studies
在學期間作品

01/ 都市博覽會- TOD慢活網絡

[ 人本交通] [ T O D ] [ 市場再造] [ 轉運站設計]


在城市的滾滾人流中,轉運站扮演著重要的樞紐角色。每天,數以萬計的人在此穿梭往來,轉乘各種交通工具,奔赴各自的目的地。

然而,在轉運站的喧囂背後,卻隱藏著一個鮮為人知的角落——轉運站周邊的社區。這些社區往往位於城市的邊緣地帶,與繁華的市中心隔

著一道無形的鴻溝。由於轉運站的性質,這裡的人流大多只是匆匆過客,鮮少有人駐足停留。因此,轉運站周邊的社區往往給人一種冷清、

蕭條的印象。


競圖 中彰投區域轉運站跨域設計競賽【第一名】

02/ 液態森林- 城市疊廊計畫

[ 人本交通] [ T O D ] [ 市場再造] [ 轉運站設計]


液態森林-城市疊廊計畫,我們試圖將鐵路地下化後,帶狀的城市紋理,串連桃園的埤塘和河流生態,結合能源轉換和綠色基盤系統,透過

合適的都市設計:

1.將城市回歸以人為本的交通方式

2.合理利用閒置土地和橋下空間,為市民提供休憩場所

3.同時改善生態狀況,提升人與

自然之間的關係

4.企圖將鐵路騰空廊道打造成都市中冷島的角色。

將鐵路騰空廊道轉變成「液態森林」,如同河流般分支和交匯,並置入永續機制,成為我想像中的2050未來都市公共空間。


競圖 2050 桃園鐵路騰空廊道都市願景競圖【第一名】

03/ 迷你高爾夫球館 Mini Golf


設計概念|融合運動與社交的立體場域

本案為一座結合健身房機能的迷你高爾夫球館,藉由場地高低差與步道轉折,創造出層層推進、具節奏感的運動動線,空間策略上,利用地

景式的迷你高爾夫球道與植栽丘塊構成開放遊憩區,搭配階梯式平台銜接至建築量體,形成動靜交融的場景轉換。


建築內部則引入健身房功能,供日常體能訓練與團體課程使用,讓使用者能在不同強度的運動之間取得平衡與調節,設計強調「輕運動、微

社交、場域即生活」的概念,期望打造一座結合遊戲性、健身性與社交性於一體的社區型運動地景。

04/ 青銀共居住宅設計 Cross-Generational Co-Living Housing

以「青銀共居」為構想的集合式住宅,回應當代城市高齡化與獨居青年問題,透過空間組織與社區關係的重構,打造促進交流、共享與生活

支持的共居場域。設計重點如下:

  1. 多層次平台串聯日常活動
    建築體以錯層與平台交織,產生豐富的半戶外空間與自然轉場,

    創造鄰里間的互動可能,也提供長者安全緩坡與可停留的節點。


  2. 中庭植栽與休憩環境
    設置中央庭院作為社交核心,搭配環繞式步道與植栽綠帶,

    提供居民日常散步與聚會空間,減少高齡者進出負擔。


  3. 多元住宅單元配置
    內部住宅單元包含適合獨居者、雙人與家庭型態的空間模組,滿足不同世代的居住需求;

    並預留可彈性調整的共享空間如共用廚房、工作坊或托育角落。

© 2022 Framer, Inc.

Create a free website with Framer, the website builder loved by startups, designers and agencies.